close

文:乒乓

摘要:

  傳統二一四部首,如《康熙字典》將「兵」字歸入「八」部這個大家庭,是否真和八九不離十之「八」有關呢?「無」字和「燕」字歸入「火」部,和火光之「火」意義相關嗎?「易」字歸入「日」部這個大家庭,是否真和白日之「日」有關呢?「朕」字歸入「月」部,和月亮之「月」意義相關嗎?請還我本來面目吧!

 

圖片1.png

 

春花秋月何時了,

甲金篆隸知多少?

漢字煙塵應猶在,

只是面目改。

圖片2.png 

  「兵」字甲骨文構形的上半部是「斤」(兵器),下半部是「廾」(雙手相拱之形),以雙手持兵器之意,是一個會意字。春秋金文在「斤」和「廾」之間加了二橫畫,戰國秦文字和兩漢隸書則可見加了一橫畫。東漢隸書「兵」字上半部的「斤」形和下半部的「廾」形筆畫連接,「廾」形並收縮筆畫成「4564.jpg 」;楷書「兵」字則演變成上為「丘」形,下為「八」形。從字形演變的脈絡觀察,《說文》據小篆形體歸部,將「兵」字歸入「廾」部;二一四部首據楷書歸部,由於二一四部首立有「八」部,未立「兵、丘」二部,著眼於「檢索便利」的觀點,於是將「兵」字據形歸入「八」部這個大家庭,「兵」字實則和數字「八」無關。

圖片3.png 

 

  《說文》將「無」字歸入「林」部。「無」字的甲骨文、金文象一個人(大形)兩手持舞具跳舞之形,「舞」的本字(最初寫法),是一個象形字。戰國文字將大形和舞具進行省略和合併,漢代隸書則將舞具原本線條相連似木形的上下半部分離,下半部進而寫作點畫。從字形演變的脈絡觀察,二一四部首根據「無」字下半部的四點,將之歸入「火」部這個大家庭,但「無」字的本形本義實際上和火光之「火」無關。

圖片4.png 

 

  《說文》立有「燕」部。「燕」字的甲骨文象燕鳥之形,燕口、燕頭、燕翅及燕尾俱全,是一個象形字。《說文》小篆的燕口、燕頭和燕翅分離,燕尾的左右增加了裝飾線條,讓字形看起來更加勻稱;隸書和楷書則將燕尾寫成四點。從字形演變的脈絡觀察,二一四部首根據「燕」字下半部的四點,將之歸入「火」部這個大家庭,但「燕」字實則無火光義。

圖片4-1.png 
 

  《說文》立有「易」部。「易」字甲骨文、金文作 圖片1.png 、圖片2.png  ,為兩手捧著容器,將某一容器的盛裝物倒入另一容器之意,是一個會意字,引申有改變之意。甲金文或省略兩手,作  圖片3.png 形;或省略兩手和器皿,作圖片4.png 形;或僅截取容器的一部分、把手和盛裝物,作圖片5.png 形;或把手加飾點,作圖片6.png 形。《說文》小篆和漢代隸書將把手的飾點延伸為短橫畫,遂和「日」形體混同。從字形演變的脈絡觀察,二一四部首將「易」字歸入「日」部這個大家庭,但「易」字的本形本義和白日之「日」無關。

圖片5.png 

 

  《說文》將「朕」字歸入「舟」部,是一個形聲字,从舟、123.png 聲。根據「朕」在舟部,且依《考工記.函人》:「視其朕,欲其直也。」戴震先生釋為「舟之縫理曰朕」的說法,清段玉裁贊同「朕」字本為舟縫,引申為凡一切縫隙。由於縫隙有微小的意思,可引申為朕兆、預兆,例如《宋史.楊大全傳》:「則事有幾微於朕兆者,可諫陛下乎?」可見戴震和段玉裁的說法確有可從之處。據此,依舟縫的說法,「朕」字甲骨文、金文作圖片7.png 、圖片8.png ,應可釋為雙手持某種器具填補舟船縫隙之意,春秋和戰國文字有一「八」字形,疑為填補物之形。《說文》小篆將填補器具和填補物寫成「火」形,漢代隸書則將古文字彎曲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筆畫並進行省併,遂成圖片9.png 、圖片10.png 形,「舟」形寫成了「月」形,發生形體混同的現象。從字形演變的脈絡觀察,二一四部首將「朕」字歸入「月」部這個大家庭,但「朕」字的本形本義實則和月亮無關。

  東漢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著重部首和從屬字之間「字形結構」與「意義」的關聯性,即「形義相符」的歸部原則。後因文字的隸變、楷化等因素,無法據《說文》歸部,後出字書對於部首的立部與歸部不得不進行調整。明梅膺祚《字彙》對《說文》部首進行大量刪併,以「論形不論義」為其歸部原則,立有二百一十四部,清《康熙字典》承之,奠定二一四部首在辭書發展史上的地位。

  《說文》立五百四十部首,《康熙字典》僅立二一四部首,勢必造成某些字無法據義歸部的情況;除了立部的因素之外,《說文》據小篆形體歸部,《康熙字典》為楷書字典,由於依據字形的不同亦造成二者歸部的差異。當「據形」和「據義」的歸部原則產生衝突、難以兩全,《康熙字典》著眼於「檢索便利」的觀點,採取了據形歸部的原則,因此造成部首和某些從屬字的本形本義無涉之現象。

 


古文字字形來源:

孫海波編纂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:《甲骨文編》,(北京:中華書局,1965年9月)。

容庚編著、張振林、馬國權摹補:《金文編》,(北京:中華書局,1985年7月)。

湯餘惠主編:《戰國文字編》,(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1年12月)。

滕壬生:《楚系簡帛文字編(增訂本)》,(武漢: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8年10月)

季旭昇撰:《說文新證》(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10年12月)。

臧克和主編:《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》,(廣州:南方日報出版社,2011年4月)。

董蓮池編著:《新金文編》,(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11年10月)。

小學堂:http://xiaoxue.iis.sinica.edu.tw/xiaozhuan (《說文》小篆字形)。


筆者介紹:乒乓

酷愛古文字和乒乓球的中文人~~

號召同道二三子,人生如此自可樂。


下集預告:〈秋-洪「洞」(ㄊㄨㄥˊ)縣帶來的明代富足與豐收〉

  明代時,中國的國力達到顛峰,萬曆時期,太倉的糧食堆到快發爛,人民各個爽領40K。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,明代的崛起,可以溯源到一個荒僻的小村莊-山西省洪洞縣。且為什麼洪洞縣的洞念ㄊㄨㄥˊ不念ㄉㄨㄥˋ?還牽涉到了一個民族的血淚歷史,且你早就在笑謔的星爺電影裡面認識它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fcucclc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