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木韌言

摘要:

        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」人體的保養,應順應四時之氣。且「藥補不如食補」,滿桌的保健食品、藥品,都不如吃個能療癒身心靈的食物。


  金黃色的小花群聚在台灣欒樹頂上,代表時序已入了秋。玫瑰紅的蒴果如千萬盞燈籠被掛在樹上,輕輕的,隨風擺動,蒴果們看似輕鬆又愉悅。如童話般的街景,總是讓人忍不住駐足流連,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愁與壓力。看著看著,咦,黃、綠、紅這樣的色調,不就是色彩學上,堪稱最能增加食慾的顏色嗎?

  日本有「食慾之秋」一說,但此時台灣的氣溫「秋不高氣不爽」,仍是冷熱不定的。這樣的天氣,似乎影響了吃飯的胃口和習慣。中午高溫三十多度,什麼都不想吃;晚上微涼的溫度,卻又令人食慾大開。有些人不怎麼忌口,讓自己的腸胃超時工作,於是引發了急性腸胃炎。因此,秋天不只要清肺,也需要顧胃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」人體的保養,應順應四時之氣。且「藥補不如食補」,滿桌的保健食品、藥品,都不如吃個能療癒身心靈的食物。那麼,什麼食物最能保養身體?我想,能兼顧美味與養生的,應該就屬「湯」了。圖片1.jpg 



  說到湯,坊間一直流傳著「民以食為天,食以湯為先」的說法。李漁在《閑情偶記》中也寫道:「有飯即應有羹,無羹則飯不能下。」由此可知,湯在華人飲食文化中的地位與重要性。

湯有百百款,華人社會的湯與西洋人的湯,可是有大大的不同。西洋人的湯,有的相當濃稠,像優格一樣,光喝就飽了;有的是冷湯,目的是用來消暑的,不是不好喝,但比較不合我們的胃口。而華人的湯,無論羹湯、清湯,都習慣是溫熱的。熱湯,代表著熱情。我們的湯需要精燉慢熬,所以湯品是食材的精華,象徵著華人能融攝萬物的精神。

  一次因緣際會下,在南投的埔里鎮看到了一家小店鋪,店名寫著斗大的「瓦罐煨湯」四個字。我自忖著:清湯、濃湯、羹湯、煲湯、大骨湯、醒酒湯、康寶濃湯,這些我都懂;黃湯、泡湯、迷魂湯,我也知道,但就是不知什麼叫做「瓦罐煨湯」。我被店家門口放置的兩個一米高大瓦罐吸引住,著了魔似地走進了店家,找了個位子坐下。


圖片2.jpg 

   經過老闆的介紹後,得知原來「瓦罐煨湯」是以土製陶器為盛湯器皿,再利用炭火,將大瓦罐中的小瓦罐湯煨熟。運用熱氣傳遞熱能量,可避免煲湯直接用火的火氣,因此煨湯屬性較為溫和。這樣的烹煮方式,是不是有點像氣功呢?又是一個華人社會文化的標誌。每一盅湯經久煨,食材的鮮味,與中藥材便能充分融解於湯內,除了味美,更兼具保健的藥膳功能。

 

  每一小盅湯在大瓦罐中歷經幾小時的「修煉」,最終成為食材軟爛、湯鮮味濃的美食佳餚,《呂氏春秋》寫道:「凡味之本,水最為始」,煨湯,果然好威啊!秋季對應「肺臟」,在這樣冷熱夾雜的季節裡,來一盅埔里「瓦罐煨湯」的雪梨煨排骨湯,紅黃的色調,清甜的滋味,果然清肺又療癒了心靈,讓秋不再是愁了。


作者介紹:木韌言

  墮入紅塵的狂生


次回預告:〈漢字大團圓 (上)——這是哪招啊!〉

  中秋夜,慶團圓。夜色璀璨,餅柚輝映。漢字也來湊湊熱鬧吧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cucclc2015 的頭像
    fcucclc2015

    玩出趣

    fcucclc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