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手搖杯女孩
摘要:
元豐五年(1082)的春日,蘇軾寫下滿紙淒涼的〈寒食雨二首〉,作品反映了當時詩人謫居黃州的景況:春寒雨苦、疾病纏身、屋空竈冷 ,並扣緊寒食節的物候、習俗特徵。寒食節自先秦開始就被視為重大節日,寒食節過後一兩日緊接著是清明。《武林舊事》指出宋代「寒食節」有禁火、插柳、上墳、冷食、踏青等風俗,宋代以後「寒食節」的掃墓、踏青、盪秋千等習俗,卻逐漸移到「清明節」舉行,「清明」便由單純的農業節氣變為重大節日。
一般觀點認為清明節日的傳統內容如禁火冷食、掃墓悼亡等,都是從「寒食節」轉化過來的,清明與寒食的聯繫有兩點:一是兩者時間相近,二是都有懷念、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,由於「清明節」緊接在「寒食節」之後,随著時間的遷移,後世逐漸把寒食習俗移到清明之中。
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://tech2.npm.edu.tw/sung/flash/index.asp
一、滿紙淒涼話寒食-蘇試〈寒食雨二首〉
元豐五年(1082)的寒食節,蘇軾在春日寫下了滿紙淒涼的〈寒食雨二首〉,這是詩人經歷烏臺詩案後謫居黃州的第三年,寒食節通常在農曆三月,清明之前一兩天,《荊楚歲時記》載:「去冬節一百五日,即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,禁火三日。」寒食節主要習俗就是禁火,不許生火煮食,因而得名。
經歷烏臺詩案備受打擊的蘇軾,曾經多次提及「自得罪後,不敢作文字」,謫居的困頓生活,加上政治上的打擊,使得蘇軾近乎絕望,〈寒食雨二首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,作品也反映了他當時的生活景況-春寒雨苦,疾病纏身,屋空竈冷,到了欲哭無門的境地。以下先來看〈寒食雨二首〉之一:
自我來黃州,已過三寒食。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今年又苦雨,兩月秋蕭瑟。臥聞海棠花,泥污燕脂雪。暗中偷負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頭已白。
第一首詩歌蘇軾借海棠花寫身世之感,起首以「黃州」、「寒食」點出時間、地點,說明詩人來到黃州已度過了三次寒食,接下來作者點出今年又遭久雨。接著筆鋒一轉,詩人於愁臥之中聽聞海棠被淫雨打落,污泥上殘紅狼藉,像被有力者在半夜負之而去,無異於患病少年,病後起來頭髮已經衰白。第二首則通過寒食節之「雨」極寫詩人窘迫的生活,〈寒食雨二首〉之二:
春江欲入戶,雨勢來不已。小屋如漁舟,濛濛水雲裏。空庖煮寒菜,破竈燒濕葦。那知是寒食,但見烏銜紙。君門深九重,墳墓在萬里。也擬哭途窮,死灰吹不起。
第二首描寫苦雨綿綿,小屋在風雨飄搖之中宛如孤舟。「寒菜」、「破竈」、「濕葦」摹寫出貧苦的生活,詩人看到了烏鴉銜著紙錢,才想起了今日為寒食禁火之日。由於寒食禁火三日,節前人們須預備三日的食物以應節序,然窘困的貶謫生活,使得詩人早已忘了時令。詩中以「小」、「空」、「寒」、「破」、「濕」形容窘困物質生活,以「哭」、「窮」、「死」等情緒性詞彙傳達詩人鬱悶心境,而「庖」、「菜」、「竈」、「葦」、「紙」、「墳」、「灰」則扣緊寒食這一主題,畫面陰暗潮濕,符合了寒食節疾風苦雨的物候特徵。「九重」與「萬里」形容帝京、故鄉之遙遠,深刻描繪詩人既報國無門,又不能還鄉守墓的艱困處境。結尾運用阮籍窮途之哭與死灰復燃典故,呈現詩人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衝突,並以「死灰吹不起」作結,再次扣緊寒食節的主題。
二、寒食節的習俗-禁火、食俗、掃墓
寒食節在農曆三月,清明前的二、三日,又稱「熟食節」、「禁煙節」、「冷食節」、「望綿日」等。關於寒食節禁火習俗,民間認為源於對忠臣介之推的紀念,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云:「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,國人哀之,每歲春暮,為不舉火,謂之『禁烟』,犯則雨雹傷田。」民間認為禁火源於對忠臣介之推的紀念,介之推曾跟隨晉公子重耳流亡,並割股為晉公子充饑。重耳當上晉文公後,封賞未及介之推,於是介之推帶著母親隱居於綿山,文公為逼其出山而放火,結果介之推被燒死於山中,文公把此日定為介之推的祭日,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。
此外,禁火之俗也有另外兩種說法,一是歸之於上古特定的民間信仰,古人將周天恒星分為二十八宿,東方青龍宮的角、亢二星為「龍星」,在五行中居於木位。先秦時期,古人出於星象、巫術的迷信,認為春季龍星現於東方易引起大火,三月龍星初現時應該禁火。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寒食禁火,源於古人鑽木取火與換取新火之制。上古時期,人們鑽木取火,季節不同,所用木材也不同,換季時就要改火。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,當新火未到之時,須要禁止人們生火。《周禮.秋官.司煊氏》中說:「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。」仲春時節負責取火的官吏搖著木鐸,警告人們禁火,此後變成習俗流傳下來。由此可知,禁火在周代已是慣制,紀念介之推的禁火之說純屬附會,《荊楚歲時記》也指出此種附會發生於漢代,之後傳播漸盛,在寒食節傳承過程中影響越來越大。
唐、宋時寒食節需禁火三日。唐時朝廷規定,禁火期間家家戶戶不能生火,元稹〈連昌宮詞〉云:「初屆寒食一百六,店舍無煙宮樹綠。」朝野貴賤皆吃冷食,未能例外。禁火緣故連火種也要滅掉,等到禁火期過,當然就得取新火,杜甫〈清明〉詩云:「朝來斷火取新煙」。宋人作品對禁煙亦多所著墨,如梅堯臣〈再至洛中寒食〉云「千門方禁火,九野自生煙」,蘇轍〈寒食贈遊壓沙諸君〉則有「今朝寒食堙火斷」句,可見禁煙之俗在宋代十分普遍。
飲食方面,寒食節因禁火多食冷食或熟食,故稱為「寒食」,人們通常會食用稠餳、麥糕、乳酪、乳餅等冷食,並自製燕子形的麵食,據說是用來祭拜介之推的祭品,稱為「棗錮飛燕」。南朝梁《荊楚歲時記》云:「去冬節一百五日,即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,禁火三日,造餳大麥粥。」宋人於寒食節多食用稠餳、麥糕、乳餅等冷食,如楊萬里〈寒食前一日行部過牛首山七首之三〉:「帛山恨骨已寒灰,儘禁廚煙肯更回。老病不禁餿食冷,杏花餳粥湯將來。」詩人自述年老病衰禁不起冷食,此處反映宋代寒食節的禁煙、食俗。而晁說之〈寒食書事〉:「冷官不易逢寒食,海角風霜剩作寒。杏粥榆羹渾不見,蓬池春色夢中看。」詩中的「杏粥榆羹」也印證宋人有寒食節食粥的風氣。
寒食節的傳統內容除了禁火、紀念介之推以外,唐代已增加掃墓、郊遊踏青等內容,根據王溥的《唐會要》記載,唐初民間於寒食祭掃、郊遊已蔚為風氣,唐高宗龍朔二年(622年),朝廷發佈詔令禁止民眾於寒食上墳,更不許民眾掃墓後又歡快地郊遊,朝廷認為掃墓後郊遊是矛盾行為,不僅對亡靈、鬼神不敬,更是傷風敗俗,然而民間未因禁令而衰減。玄宗開元二十年(732年),朝廷頒布敕令,准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,並定為常式。但官吏回鄉掃墓,時有耽誤職守的事,於是朝廷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,《唐會要》卷八十二〈休假〉條:「(開元)二十四日二月十一日勒,清明寒食,四日假。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,勒自今已後,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。」唐代寒食與清明的假期已接連,甚至貞元年間朝廷把寒食假期加到七天,使官員能從容地進行掃墓之事。
宋代寒食節假期也有七天,據北宋龐元英《文昌雜錄》卷一載:「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,元日、寒食、冬至各七日。」宋時寒食與元日、冬至並列為三大節日,重要性可見一斑。寒食上墳祭掃之風在唐、宋十分盛行,悼亡、祭祖也成為寒食詩的重要內容。宋人有不少寫寒食上冢、祭掃之作,如梅堯臣〈寒食〉有「墳塚遍青山」句、張耒〈寒食歌〉的「舊墳新塚累累是」句,楊萬里有〈寒食上冢〉、陸游有〈寒食省九里大墓〉等詩篇,上述詩歌除反映出宋人有寒食上墳祭掃的風俗,在這樣思古追遠的氣氛中,文人不免發出深沉地哀嘆,透露對現實生命的反省。
所謂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,於漂泊異的士子、宦遊遠方的逐臣,每到寒食不免觸動思鄉情懷。蘇軾貶謫黃州後,與謫官之前親友環繞的情況相比,自然備感孤寂,常於詩文中流露出思親懷鄉的心情,〈寒食雨二首〉之二以「君門深九重,墳墓在萬里」寫自己不能回鄉祭奠之苦,更以「紙錢」、「墳墓」、「死灰」渲染出蒼涼氛圍,描述逐臣遊子心靈深處的悲痛。
三、寒食節為何被清明節所兼併?二者又是什麼關係?
寒食節多在清明之前一、兩天,目前清明節日的傳統內容如禁火冷食、掃墓悼亡等,都是從「寒食節」轉化過來。清明與寒食的聯繫有兩點:一是二者的時間相近,二是兩者都有懷念、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,由於「清明節」緊隨著「寒食節」,後世随著時間的遷移,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「清明」之中舉行。
古代寒食節的習俗主要有三項:禁火、掃墓、郊遊。寒食節禁火,等禁火期一過,就得重新取新火。由於寒食與清明只隔一、二天,等禁火完畢,清明這一天要換新火,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,於是清明「換火活動」與寒食節的「禁火」便接連在一起。
從先秦到南北朝,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,唐朝時寒食節仍是一個大節日,但已逐漸為清明節所兼併,根據《唐會要》指出,在大歷十二年二月十五日,朝廷有敕令:「自今以後,寒食同清明」。白居易〈寒食野望吟〉:「鳥啼鵲噪昏喬木,清明寒食誰家哭?風吹曠野紙錢飛,古墓累累春草綠。」詩中將寒食、清明並提,是為例證。到了元代禁火食冷之習俗逐漸消亡,「寒食」越來越少被人提及,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「清明」突顯出來。
宋人《武林舊事》指出寒食節有禁火、插柳、上墳、冷食、踏青等風俗,宋以後「寒食節」的掃墓、踏青、盪秋千等習俗逐漸移到「清明節」舉行,「清明節」便由單純的農業節氣變為重大節日。到了明、清兩代,「清明」之稱多於「寒食」,有取代後者之勢,此後寒食節之習俗,甚至寒食節本身,逐漸隱沒於歷史洪流之中,寒食節之習俗卻以若干形式傳承下來,保存在清明節之中。
筆者介紹:手搖杯女孩,
熱愛手搖杯、享受生活,且拒絕承認真實年齡的敗犬女子,因以為號焉~
次回預告:〈櫻花來相伴〉
說到日本的春天就讓人想起櫻花。櫻花盛開時絢麗莊嚴,凋零時乾脆俐落。有人說這種不拖泥帶水的特性可謂是武士切腹自殺之精神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