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天台
摘要:
張繼〈楓橋夜泊〉說寒山寺「夜半鐘聲到客船」,難道住在寒山寺周圍的民眾不會抗議嗎?張繼聽到的真的是三更半夜的鐘聲嗎?
說到唐代詩歌,張繼的〈楓橋夜泊〉可以說頗富盛名(他也只有這首有名吧?)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;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其實《全唐詩》收錄張繼的詩歌將近五十首,但是夜半敲鐘的寒山寺透過〈楓橋夜泊〉聲名大噪,也讓張繼成為寒山寺的最佳旅遊代言人。
不過〈楓橋夜泊〉說寒山寺「夜半鐘聲到客船」這事確實讓很多人覺得奇怪,宋代最小心眼、最愛懷疑古人的歐陽修(他真的什麼都愛懷疑!)認為「三更不是打鐘時」,就笑話張繼只是為了湊個優美的詩句才這樣寫,哪有寺廟三更半夜打鐘的?應該會被鄰居投訴抗議吧!
圖片來源:https://goo.gl/
要知道寒山寺到底有沒有在半夜敲鐘,那去問問住在附近的人不就知道了?祖籍在蘇州的葉夢得大概是看不慣歐陽修不懂還要裝懂,所以嗆聲說歐陽先生根本沒有到過蘇州,其實在蘇州吳地的寺廟都是夜半打鐘。(阿是有影沒?)更有人附會那是因為唐代佛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……
解鈴還須繫鈴人,要弄清楚是唐代佛寺半夜敲鐘,還是蘇州寺廟的特色,最直接的就是問問聽到寒山寺鐘聲的張繼本人(從墳裡挖出來問?)
張 繼 : 我 又 不 是 鬼 太 郎 !
圖片來源:http://goo.gl/pt8Xqr
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是,張繼聽到鐘聲的時間,他自己以為是夜半!(注意:是夜半,不是半夜!這有很大的不同!)
首先,唐代寺院根本不會在半夜打鐘,出自唐代禪宗寺院規範的《百丈清規》很明確說,寺廟打鐘的時間是「五更」(不是歐陽修說的「三更半夜」),其實是凌晨三點到五點。(簡錦松教授根據《百丈清規》推算是「四更結束,五更之初」)張繼自己也提到「月落烏啼……」,一般來說,三更(晚上十一點到一點)仍是月亮高掛的「半夜」,不是張繼說的「夜半」。(這也是簡錦松教授提出的說法之一,深表認同)
那是張繼搞錯?歐陽修懷疑有理?還是葉夢得嗆聲有根據?其實他們都沒有錯,但是也都沒有說清楚。
雖然有人以為《百丈清規》的制定比〈楓橋夜泊〉詩寫成還晚,堅持張繼聽到的是寒山寺半夜敲鐘的聲音。事實上,不只是《百丈清規》這麼說,佛經裡本來就將一個晚上分為三個時段,分別稱為「初、中、後」,其中「中夜」(約為晚上十點到凌晨三點左右)是睡眠時間,「初夜後夜」要努力精勤的修行,而「後夜」的時間大約就是接近於「五更」的凌晨三點以後,所以寺廟會敲鐘警醒眾人要準備起床作早課。
這 麼 早 我 還 是 好 想 睡 ~ ~ ~ ~
圖片來源: http://goo.gl/rrLBrY
這樣看來,張繼聽到的寒山寺鐘聲跟一般寺院敲鐘的時間並沒有不一樣,是在「月落」的「夜半」時分,也就是佛經裡所規定的「後夜」要起身修行。歐陽修的笑點在他把「夜半鐘聲」說是「半夜鐘聲」,當然不會有寺院在睡覺時間打鐘擾人清夢。葉夢得說蘇州寺院有在夜半打鐘的習慣,應該也是指「五更」而絕對不會是在「三更半夜」。
圖片來源:http://goo.gl/PzUqYF
附帶一提,我們常聽到「晨鐘暮鼓」就以為佛寺只有早晨打鐘,其實是在「中夜」的前後都會叩鐘,除了有警醒努力修行的意思,據說鐘聲還可以超度眾生。(所以學校每天都打鐘是為了超度……)而「晨鐘暮鼓」是指早上先叩鐘、晚上先擊鼓,因此早晚都會打鐘跟鼓。
筆者介紹:
愛胡思亂想的中年大叔,認為生活中最美麗的隱居在自家天台,因以為號焉。
次回預告:〈古代東亞的壯遊行旅者(秋之卷)──入唐日僧圓仁的巡禮遊歷〉
人生就像時序的四季,孩提時像春天的希望,青壯年如夏季的熱情奔放,中年若秋天的豐收,進入老年則是冬季裡的暖陽。不同人生階段的行旅者,其遊禮的歷程、收穫與錘鍊,以及其後之影響,均有所不同。「古代東亞的壯遊行旅者」將選擇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東亞行旅者,帶著大家認識古代的東亞世界與文化。首先推出的是〔秋之卷〕:入唐錘鍊成熟的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圓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