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:一人遊藝

摘要:

  冬日裡,一想到國外的節日,就非聖誕節莫屬了!就如同我們的新年,聖誕節是家族團聚的時刻,家人們聚在一起享受美食與彼此的陪伴,和台灣聖誕節與朋友們出去玩趴大大的不同。

圖片4.png

  在國外,聖誕節前後,許多劇團與舞團都會推出相關的演出,最令人台灣人耳熟能詳的,應以柴可夫斯基的《胡桃鉗》(Nutcracker)和狄更斯小說改編的《小氣財神》(A Christmas Carol),《胡桃鉗》是美國許多芭蕾舞劇團每年必演的劇目,《小氣財神》無論是戲劇或是音樂劇則是許多劇團的首選。筆者在美國工作時,儘管票價貴桑桑,還是有的同事每年都會帶孩子去看《胡桃鉗》的表演。

  圖片5.png不過,今天想要介紹的,是在美國家喻戶曉的聖誕節電影,也被改編成為兒童劇的《聖誕故事》(A Christmas Story)。故事描述九歲男孩拉爾夫(Ralphie Parker)和他家人的聖誕節。小男孩拉爾夫最想要的聖誕禮物,是一隻「槍托上附有指南針的紅騎士卡賓式200射程型空氣步槍(a Red Ryder Carbine Action 200-shot Range Model air rifle with a compass in the stock)」,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都一樣拗口的一隻BB槍,當然,以大人的角度來看,BB槍實在不是一個很合適的聖誕禮物,因此,無論拉爾夫對誰提出這個要求,例如他的媽媽、老師或是百貨公司的聖誕老公公,大家都不贊同,並警告他:「你會把眼睛給射掉!」。當然,他最後還是如願以償的從他爸爸那兒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禮物,他也的確差一點把他的眼精給射掉了(他打到他賴以為生的眼鏡,變成了暫時的盲人)。

        筆者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,實在是看不出為什麼這個電影在美國這麼熱門。嚴格說起來,這並不是一個在藝術上令人驚艷作品,劇情結構鬆散,校園霸凌和拉爾夫家人之間的吵吵鬧鬧更是以台灣人立場看來,似乎是部不太歡樂、不太合適聖誕節的作品。其中,當拉爾夫家人的聖誕大餐意外被家裡的狗毀了之後,他們全家人只好到中國餐館吃飯,(早期中國餐館是唯一在美國聖誕夜會開的餐廳,因為幾乎所有的餐廳當天晚上都不營業),過程中更是突顯了美國種族歧視的問題,因為在劇中,中國餐廳的員工及老闆們唱了一首亞洲口音很重聖誕歌《幸福的家》(Deck the Halls),所有人都發不出「la」的音,把「Fa la la la la」唱成「Fa ra ra ra ra」。說華語的人都知道,「la」並不是一個難唸的音,因此電影張冠李戴的,把日本口音當成中國口音。這種「微妙的種族歧視」 (subtle racism)雖然對許多台灣人比較不熟悉,但在美國種族意識鮮明的國家,是很令人詬病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圖片6.png《聖誕故事》之所以成為美國熱門的電影,主要是因為在電視上大量播出的緣故。電影本身在1983年上映時,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,但之後斷斷續續在電視上播放,直到1997年時,美國有線電視台(TNT和TBS)開始在聖誕夜連續24小時播出,成為許多家庭的聖誕節娛樂之一。劇情結構鬆散反而成為《聖誕故事》能重複播出的主因,因為電影以家庭小故事為主,所以觀眾不需要從頭看到尾,也能享受有趣的片斷。再者,拉爾夫的家人,特別是爸媽之間的互動,讓許多美國觀眾感同身受,再加上全家合宜的笑點等,因此一般人對此劇的接受度高。也讓此片逐漸成為美國聖誕節的經典。

        有興趣的話,不妨找來看看吧!這部片是個認識當代美國文化的幽默小品,不過,第一次看的人,期待不用太高,以輕鬆的態度,享受美式無厘頭的趣味吧!

 

 

 

 


次回預告:〈冬:我們嘴裡的契丹話

  一個寒冷的冬天;一個時代的結束;一個民族的隱沒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cucclc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