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:彭心怡

摘要:

  也許秦始皇那浩浩蕩蕩的勇猛軍隊,我們已不復見。但從整個廣東省粵語「屈」字的共同讀法,你或許還能嗅出那樣的血腥煙硝味。一寸又一寸地踏在這個南疆邊陲上。戰爭、侵略以及奴役或許很遠了,但透過廣東港仔念的「屈」字,或者是其它的溪母字的讀法,你知道這個經略南疆的歷史,是血淋淋且真實地存在過的。

 

 

 炎炎夏日,火紅的艷陽高掛天空,灼熱的柏油路上盡是蒸騰的熱氣,街上花枝招展的俏妞們可苦了,悶熱的熱風迎面一吹來,妝都花了。

 讓我們走進全台大街小巷都有的屈臣氏吧!那架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各式防曬產品供你挑選呢。屈臣氏,一個夏日防曬大作戰必不可少的保壘。

 眼尖的你,或許曾發現或者疑惑過,為什麼屈臣氏要叫作屈臣氏?明明它的英文是watsons啊。

 

圖片1.jpg

 

 西元1828年,一位叫A.S.Watson的英國人在廣州開了一間西藥房,取名叫「香港大藥房」。1871年鴉片戰爭結束後,「香港大藥房」遷至香港,並登記其營業名稱,由原來的「香港大藥房」改名為「Watson&Co.A.S」,而「屈臣氏」即是創辦人名字與姓的粵語音譯詞,表示為watson(中文多譯作:華生)家族所擁有的資產。既然是音譯詞,我們就一個字一個字地對著看吧!

 

圖片2.jpg

(福爾摩斯系列電影裡的華生一角,其英文即為watson)

 

1.「臣」

    先從簡單的來吧,先看「臣」字。

    Son1.png對譯「臣」字。「臣」字粵語讀為圖片2.png。音值雖不中,亦不遠矣。音譯詞總有一些語音上的差距,兩個對譯語言的語音系統彼此並不相同,彼此做些調合、修整總是有的。比如英文的BUS對譯中文的「巴士」,也不是一個音對一個音呀!

 

2.「氏」

    這個「氏」字是用來翻譯單字最末的s音。且為了把這個s對譯出來,還採取了所謂的增音手段。也就是用兩個語音單位的「氏」去對譯英文一個的s。廣州、香港的粵語裡並無捲舌音,「氏」念成si,便與這個表示姓氏的s相對。且以「氏」為對譯詞,也符合中國人姓氏的命名心理,如:某氏。

 

3.「屈」

    好了,到了比較棘手的字了,為什麼Wat要翻成「屈」字呢?現在請你滑滑手指上網查一查,網路資料就會告訴你,粵語的「屈」字就讀為Wat。故以粵語的發音來翻譯「屈」字,實在是貼切不過啊!早年歌神張學友有一首歌便叫「屈到病」,歌裡頭的「屈」就唱成wat,可見得「屈」字在粵語裡,便讀為wat啊!

 

圖片3.jpg

 

 什麼!我覺得我只是要跟你說,你動動手指便能查到的網路資訊嗎?

 

 No!!!當然不只是這樣嚕!

 

 重點不在粵語的「屈」字讀為wat,我們更想探究的是,粵語「屈」字究竟為何讀為wat?

 這個wat音,竟是由秦漢以來就一直延續的古讀啊。

 

    什麼!

 

 姐,我書讀得少,你別唬我啊!

圖片4.jpg

 姐真的沒唬你,請聽姐娓娓道來。

 

 首先,是這個wat的t尾。許多南方漢語方言的入聲韻尾都傾向保留。粵語屬南方漢語,保留了許多的入聲韻尾,如-p、-t、-k尾。閩語也有許多入聲韻尾的保留呀。例如閩語「冤屈」的「屈」字,末尾發音時,也帶這個t的發音呀!

 好了,我們該說說「屈」字的聲母了,粵語為何讀的不像國語的ㄑ,或者閩語的ㄎ呢?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要先說明一個古音小常識,國語裡許多讀為ㄐㄑㄒ聲母的字,古代多讀為ㄍㄎㄏ。這點我們從閩語與國語的對照,便可以清楚看出。國語將這些原讀為ㄍㄎㄏ聲母的字,變讀為ㄐㄑㄒ的語音演變,在語音史上稱作「顎化音變」。

圖片5.png


 好了,如果我們承認閩語對「屈」字的讀法是比較古老的話,那麼這個字較古的聲母應該讀為ㄎ啊,為什麼粵語讀為W(w的發音=國語的ㄨ)呢?

 

 時間先拉晚一些,我們先說一場中古時期(魏晉唐宋),漢語一場鋪天蓋地的語音演變吧。幾乎所有的漢語都參與了這場演變,但你知道的嘛,有時班上總有一些不合群的反抗份子,例如以上海話為首的吳語便未參與這場音變。

 中古時期的漢語有一套「有聲的b、d、g聲母」。是的,就像英語bird、dog、go的首字母b、d、g的發音。它們是什麼時候消失不見的呢?據語音研究者的推測,就在中古時期。其實它們並不是不見了,只是併入相同部位的無聲子音去。且各個漢語方言併入相同部位無聲子音的條件還各不相同。

 以粵語的g來說,它會變成同樣發音部位的ㄍ與ㄎ,前者條件為古平上聲調的字;後者則為古去入聲調的字。每個方言演變的條件不一,國語無聲化的條件為平與上去入;閩語則是全變為同部位的不送氣無聲子音ㄍ;客語則都變為送氣無聲子音的ㄎ。另外,國語在近代漢語(元明清)時,ㄍㄎ聲母的字,又再進一步演變為上文提到的ㄐㄑ聲母。

 這些由g變來讀為ㄍㄎ的字,再與中古時期原就讀為ㄍㄎ聲母的字,來個大拼盤,混合在一起了。不獨中古漢語的g聲母字如此,b聲母的字也變成ㄅㄆ聲母;d聲母的字則變為ㄉㄊ聲母。其演變的概況,可以圖示如下:

   

圖片6.png

圖片7.png

圖片8.png

圖片9.png

 

 

 

 好了,落落長講了一堆,你是不是覺得很「不明覺厲」啊!

 

 耐著性子,我們快把「屈」字讀為wat的歷史緣由揭發了呀!

 讓我們把焦點放回到粵語的部分。即便我們認為古代粵語就有ㄍ聲母,但白雲蒼狗,天地悠悠,現代粵語ㄍ聲母的內容與實質怎麼也跟古代的ㄍ不同嘛,我們套用一下古漢語的專有名稱來用用。古代的ㄍ我們稱作「見」母,ㄎ則叫作「溪」母,至於有聲的g則被呼作「群」母。

 上述的古代粵語至今日粵語的演變圖,我要再修正一下。實際上,粵語古溪母字,今天仍讀為ㄎ聲母的字寥寥可數。

圖片10.png

圖片11.png

 

 

 

 

 大部分的古溪母字,在進入中古漢語的階段前就全部擦化,讀為h或f(ㄈ)聲母了。怎麼推論出來的呢?許多漢語方言今讀為ㄎ或ㄑ聲母的字,我們都可以找到它們古音字的來源。以國語為例,今讀為ㄎ或ㄑ聲母的字,既有來自溪母,也有來自群母。表示中古漢語時期,群母字g走向無聲子音化時,會與溪母字大量的混合。

 但普查今日粵語,讀為ㄎ聲母的字,居然都來自古群母字(g),大部分的溪母字在今日粵語都未讀成ㄎ。可見得溪母字由ㄎ變為h或f(ㄈ)聲母的時間相當早,且這項音變遍及整個廣東省粵語,幾乎無所例外。

 語言的留存,就是祖先遷徙的證據。什麼時候,漢人曾大規模的帶來這樣的語音改變呢?既然不在中古漢語時期,我們只好將時間再往前挪一些。秦漢時期。是了。這是漢人大舉南下的時候,秦滅六國後,派遣大批將士南來,讓中原漢語廣泛地在廣東與廣西之間傳播(廣西當然也有這個語音現象,但廣西因少數民族語與漢語混雜的程度更厲害,暫不細論)。

 廣東的省稱「粵」,即與「越」相通。先秦時期,這裡長期都是「百越」民族的棲息所,秦始皇派兵南下之前,楚人便已在廣東地區建立統治權。楚人的統治不僅包括今日的廣東,還包括今天湖南、江西、廣西以至福建、浙江、江蘇與安徽等地。在秦始皇開始經略這個偏遠的南疆前,這裡的語言就是百越語與楚語的融合品了。

 這個溪母字由ㄎ變為h或f(ㄈ)聲母的音變,大約就是秦漢間大規模的移民南遷時,與當地土語混生的發音習慣。我們當然可以反問一個問題,為什麼溪母讀為h或f(ㄈ)聲母不是楚語的保留?因為古代楚人腹地遼闊,但這個音變現象只特別集中在今日的廣東與廣西,可見得這並不是古楚語的反應,而是秦漢移民與當地土著語(百越語+楚語)迸出的新滋味。

 古粵語「屈」字由ㄎ聲母變為h聲母後,由於h只是一個很弱的口部擦音,再把h丟掉,「屈」字古韻母開頭讀為ㄨ,於是現代粵語「屈」字便讀為wat了。

 

 故事便是這樣。

 是的,故事便是這樣,完了。

 

 也許秦始皇那浩浩蕩蕩的勇猛軍隊,我們已不復見。但從整個廣東省粵語「屈」字的共同讀法,你或許還能嗅出那樣的血腥煙硝味。一寸又一寸地踏在這個南疆邊陲上。戰爭、侵略以及奴役或許很遠了,但透過廣東港仔念的「屈」字,或者是其它的溪母字的讀法,你知道這個經略南疆的歷史,是血淋淋且真實地存在過的。

 

圖片12.jpg

 

 附帶一提,前些日子看大陸的報導,提到「鹽城鳳凰匯樓盤商鋪賣不出去,竟用各種山寨名牌充人氣」,竟將「屈臣氏」改寫成「屈巨氏」,且還大喇喇地使用watsonso(滑生餿???)的英文。

 而這,又是另一則語言笑話了。

 

圖片13.jpg

 

 


作者介紹:彭心怡

12270525_10156274877590501_263534294_n.jpg

  
  彭心怡,靜宜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,一個熱愛旅遊的女孩,2006年曾一人搭著便車、睡車站地橫度美國。
  女孩學了漢語古音後,便一頭鑽進漢語方言的世界,2014~2015年,女孩在江西教書的同時,也調查了當地的許多客語與贛語。
  除了書本的世界,女孩也非常喜歡運動,曾拿過台灣許多業餘的空手道獎。
  今年,女孩37歲了,還稱自己是孩子,並愛上馬拉松。
  女孩總戀著那個不斷往前奔跑的自己。

 


次回預告:〈射不主皮  〉

  「Defense!碰碰!Defense!碰碰!Defense!碰碰!……」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cucclc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